左宗棠是怎么死的?左宗棠被谁害死的
清末重臣左宗棠病逝于1885年。
关于他的死,一般史书都只说是病死,至于病死详情,几乎都未述及。而据左宗棠同时代人吴光耀《纪左恪靖侯轶事》记载,原来左宗棠是在中法战争期间,因忧愤时局过度而暴病呕血辞世的,而且在临终之前,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。
中法战争爆发后,左宗棠于1884年9月奉命前往福建督师,指挥闽海战役。他一到防地,就日夜奔走各营地之间,加紧训练作战部队。他每到一地,即高呼“娃子们快造饭,料理裹脚草鞋,跟我去打洋人!”谆谆不绝于口,很快使军心大振,士气剧增。
1885年农历年来临之际,很多将士都在准备过年,但是左宗棠却下令说:“今日不准过年,要出队!洋人一定会趁过年之机攻打厦门,所有将士都跟我去打仗,我亲自充当前锋!”这时左宗棠已是73岁老人。正月初一这天,福建总督杨昌浚和福州将军穆图善前来贺年,两人见左宗棠要去打仗,连忙劝阻说:“洋人最怕中堂大人,自然不敢来,中堂大人还是不要去了。”左宗棠一听,声色俱厉地训斥两人说:“怕是打出来的!你们不去打,洋人怎么会怕?”又说:“你们二人已是大官,你们不去,我去!”果然不出左宗棠所料,法军真的趁过年之机,出动大队兵船来攻厦门。但因左宗棠布防及时,又亲临前线督战,法军在50海里外侦知清军有备,只得慌忙撤退。
中法战争最后以中国在中越边境重创法国侵略军而告终,岂料腐-败透顶的清政府却以胜为败,竟于1885年6月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,打了胜仗反而赔偿战败者所谓“损失”。
和约签订后廷寄福州,左宗棠大失所望,气得全身发抖,不能成读。他一边大骂“李鸿章不是个东西”,一边仍然不停高呼“出队!出队!有了和约我还要打,从南边打到北边,看皇帝奈我何!”说罢浑身颤栗不止,突然口喷很多血块,昏迷不省人事,几天后就离开了人世,壮烈殉国。
左宗棠简介
中文名:左宗棠
别名:左季高
籍贯:湖南湘阴
性别:男
国籍:中国
出生年月:1812年
去世年月:1885年
职业:浙江巡抚,两江总督,东阁大学士
左宗棠(1812年11月10日-1885年9月5日),字季高,一字朴存,号湘上农人,署名今亮,谥文襄,湖南湘阴人,清朝大臣,著名湘军将领。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洋务运动,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。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,功名止于举人,转而留意农事,遍读群书,钻研舆地、兵法。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,后破格敕赐进士,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恪靖侯。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张之洞,并称“晚清四大名臣”。1866年8月19日 (农历七月初十),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政府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。
重要事件
收复新疆
1864年,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波及新疆,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,出现了割据纷争,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。
喀什噶尔由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。不久,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,联络回族封建主金相印,混乱中夺取了喀什噶尔,并称王,逐马木提艾来木。
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,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。司迪克也派出金相印亲自到浩罕进行联系,想把流-亡浩罕的黑山派和卓后裔请回喀什噶尔,对抗马木提艾来木。由此引来阿古柏,其于1867年建立“洪福汗国”盘踞新疆。
同治十一年(1872年)七月,清廷尚在争论讨伐阿古柏之事,左宗棠认为“既事关君国,兼涉中外,不能将就了局,且索性干去而已”,率师进驻兰州,准备收复新疆。
左宗棠深思后,采用“缓进速决”的战略,要打算展开积极而迅速的战斗。
“缓进”,就是积极治军。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,积草屯粮,整顿军队,减少冗员,增强军队战斗力。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军,也剔除空额,汰弱留强。他还规定,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,一律给资,遣送回籍,不加勉强。
“速决”,就是考虑国库空虚,为了紧缩军费开支,大军一旦出发,必须速战速决,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。因此,在申报军费预算时,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精微的计算,他从一个军人,一匹军马,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,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。然后,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—甲—位,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。甚至连用毛驴,骆驼驮运,还是用车辆运输,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。经过周密计划,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。为防止意外开支,留有余地,宗棠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。
当时主管财政的大臣沈葆祯,一见西征军费的预算报告,金额甚巨,欲摊派给各省,从地方财政收入里抽调,可是这样一来则不易一时凑齐,有贻误战机之虞。军机大臣文祥过问,宗棠亲自去找皇帝和摄政的西太后陈述利害关系。皇帝御批道:“宗棠乃社稷大臣,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,只要边地安宁,朝廷何惜千万金,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,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。”
左宗棠同时在兰州建立“兰州制造局”(亦称“甘肃制造局”),为西征军修造枪炮。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,并由广州、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,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,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,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。
新疆收复后,上海“泰来洋行”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,观看了部队的演练,见湘军纪律严明,操练得法,军火枪炮也不落后,于是说:“清军若与俄-国交战于伊犁,必获全胜。”当然了这种奉承话只可一听,甲午战争前大部分西方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将获胜。 左宗棠同时又建“甘肃织呢总局”(亦称“兰州机器织呢局”),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。
光绪元年(1875年),朝廷上争议出兵收复新疆,引起“海防”与“塞防”之争。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,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,主张放弃塞防,将“停撤之饷,即匀作海防之饷”。左宗棠则是塞防派,并力表异议,指出西北“自撤藩篱,则我退寸而寇进尺”,尤其招致英、俄渗透。
李鸿章等认为:自从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来,每年都要花费数百万两饷银,这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,现在又要竭尽天下的财力去赡养大军西征,还不如依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,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,只要他答应称臣入贡就是了。
左宗棠力驳李鸿章,他认为:如果丢失新疆,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,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鲸吞,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,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,到时中国边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减,反而会大大增加。从全局来看,不战而丢新疆的后果,对内必将严重有损国威,丧失民心;对外也必将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,不利于海防。以李鸿章的主张乃是误国,绝不可行。
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,全力支持之:“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,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,下惠子孙万代,请陛下决策。”于是光绪皇帝和摄政的西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全权节制三军,以将军金顺为副帅,择机出塞平叛新疆。
网站的所有内容均属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所有,严禁复制或搬运。部分文章、图片等可能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展示。如涉及侵犯到你的权益,请留言,立删